昨天晚上和杨霄聊天,又有了一些感触。

杨霄提到她之前接触了半年的一个潜在交往对象,两人线下相处的过程不是很愉快,事后此人主动断联数月。

在这样的情况下,此人为打听化工行业的原料、设备等信息又找杨霄问询。与之相较,我与杨霄结识接近三年,居然在昨天晚上才刚知道杨霄家里从事化工生产、代加工,业务范围涉及洗洁精、洗衣液、洗发水等多种洁净剂。不得不感慨我对人脉资源的敏感性弱到了一定程度。

此人家里业务主要在南非,从事注塑模具行业,找杨霄询问化工相关也是察觉到了日化品在南非的市场机会。杨霄说,如果不是他对她太不像话,说不定真能合作做点事情。

一方面,我反思父亲在我留学前提到过的,让我好好练习语言,以后有机会也会谋求海外市场发展。这一部分我做的并不好,在英一年只是延续了本科的生活状态,甚至变本加厉,更宅更自闭。除了同班同学间的少量必要交流之外,并未和更多的人建立联系,连国人都尚且如此,外国人更是一个谈得上是朋友的都没有。显然,缺乏社交的我并没有得到太多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该不会说的还是不会说,该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不过我也并非全然没有收获,至少我不再胆怯于和外国人交流,我句子说的再支离破碎对方也总是能连蒙带猜听出来我想表达的意思,再借助于翻译软件,现在再给我丢到一个英语国家不至于活不下去。

另一方面,此人将人际交往转化为人脉资源的能力也是我应该学习的。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一个回答,深感认同。

很多人误解了一条路,以为逆天改命是这样的:
上大学 → 拿学历 → 找份好工作 → 逆天改命。
但实际上,
工作上:上大学 → 努力学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和价值 → 参与项目/论文 → 做出成绩 → 导师认可信任 → 业内推荐。
家庭上:上大学 → 提升个人魅力 → 找靠谱的另一半 → 另一半信任 → 一同起家。
人际上:上大学 → 认识一群好基友 → 基友们信任认可 → 获得事业伙伴。
自己、伴侣、同学、导师,一群靠谱的人,一起努力十年之后,成了一张网,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所有人一起进入了另一个层次,而不靠谱、没能力、不值得信任的人,自动被洗出去了。
总之,高姿态进入行业 + 靠谱伴侣 + 一群牛逼基友 + 成长时间 + 运气 + 不断的努力 → 阶层改变。
大学,尤其是中国的一流大学,是目前最容易获得这些资源的渠道,没有之一。
但不巧的是,懂得维护关系,坚持努力,懂得互利和交换,取得他人信任的人,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

对于我而言,本硕期间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就过于幼稚,喜欢的才交往,没那么喜欢的都懒得投入精力。我在父亲不断的熏陶和引导下,一定程度上懂得互利和交换,从不吝啬与为朋友同学付出,不过分在意个人得失,但是依旧做不到很好的维护关系。这是我硕士毕业至今,此间一年才逐渐悟得的道理。

虽然仅凭真心和同频,也跟一些同学建立了互信,但是在这样大的基数下,只结识寥寥几人,还是过于无能了。许多介于熟悉的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人,倘若让一个社交能力更强的人来处理,大概率会收获一批靠得住的伙伴,而在我这里最终只是放任了关系趋于淡漠。性格决定命运,由此间可窥。同学尚如此,前任作为彼此间更了解和信任的存在,只要彼此间没有龃龉,和平分手,理应可以作为朋友在一些时刻提供适当帮助和支持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可不是说说而已。

好在我还年轻,23 岁醒悟为时不晚,人类社会就是个游戏,总是能摸到门道的。共勉。